1980年5月4日铁托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是前南斯拉夫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铁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人民军队,并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解放了祖国,成为举世闻名的反法西斯英雄。
他的伟大,在于他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永远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建设了一个和平,富裕,的南斯拉夫,他的一生对前南斯拉夫的历史、政治生活和外交政策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铁托作为一个克罗地亚人,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采取了打压政策。1966年起对兰科维奇集团“中央集权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在制度上,铁托时代也作了有利于抑制塞族强权的(或用塞民族主义者的话说是“压塞尔维亚”的)安排。除了从塞族中划出新民族、缩小其版图以外,铁托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族群认同而去改宗这一新的群体。这些政策使得国家凝聚力大为下降,也导致了南斯拉夫日后分解再分解,国家失去了维护主权和领土统一的能力。 他逝世之后,南斯拉夫也随之而去。铁托的中立身份是捏合南斯拉夫的重要因素,但悲剧也正体现于此:铁托去世后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都不是“南斯拉夫人”,而是“来自某个共和国/自治省以及某个民族的”领导人。铁托之后,再无人能代表整个南斯拉夫。1974年的南斯拉夫宪法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高度分权,乃至架空了中央权力的宪法。但当时很多人注意不到这一点,这乃是因为铁托以其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个人权力牢牢地掌握着政权,人们无法看到宪法蕴藏的无政府、地方分离主义危险。每一个联邦共和国都有独立的党组织和议会,而南斯拉夫中央的党组织竟然在法律上并不高于地方的党组织,这实在是默许了地方主义的发展,是故意要削弱中央的权力。
随着2006年黑山共和国的全民公决,曾经辉煌的“南斯拉夫联邦”在十几年内一分为六,“南斯拉夫”这个曾经光荣的名字彻底消失。南斯拉夫的解体很大程度可以说是因为人口和民族政策,“得益于”铁托的民族政策。整个铁托时代对“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有近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战后南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的兰科维奇正是因为塞族民族主义而被被铁托整下台。在压抑处于人口和经济强势的塞尔维亚族的同时,却极力照顾和优惠人口较少的民族、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决权。在制度上,铁托时代作了有利于 “压制塞尔维亚”的安排。例如在历史上首次承认“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穆斯林人,或称波斯尼亚人),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首次承认过去所谓“塞尔维亚语的马其顿方言”为另一语言(马其顿语),并据此确认马其顿民族和建立了马其顿共和国。这样,就使联邦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为缩小,不仅小于“南斯拉夫王国”中的塞尔维亚,而且也小于“一战”前未有南斯拉夫时的塞尔维亚王国。同时还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里设了其他共和国所没有的两个“自治省”。除了从塞族中划出新民族、缩小其版图以外,铁托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族群认同而去改宗这一新的群体。到1981年,人口调查中填报这个“新民族”的已达121万人,占全南人口5.4%。铁托时代这样做,明显是要把“南斯拉夫”认同与塞尔维亚认同分开。经过这种种措施,塞尔维亚人的认同不断弱化。战前南斯拉夫王国时塞尔维亚人(当时马其顿人与波斯尼亚人都是塞尔维亚人)占绝对优势,而到1961年全南人口中自认塞尔维亚人的只占42.1%,到1981年更降为36.3%。后来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新民族”相继独立。在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与地区,“谁想独立就让谁独立”的结果必然是爆发旨在争夺土地、资源与统治权的无止境的种族战争与极其残酷的种族清洗,这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好处。
铁托想成立一个南斯拉夫民族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时间,欧美国家没有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