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有不少疑惑。在战场上将士们都是同食同浴,就算花木兰再如何谨慎,怎么会在十二年的朝夕相处之中,那么多的将士都不知道花木兰的真实性别呢?
这就要从《木兰辞》本身说起了。说到底,《木兰辞》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叙事诗,用以伶人演出百姓咏唱,而并非作为史书用来记载历史。因此,为了吸引眼球,必然会加上艺术修饰。
比如《木兰辞》中就很明显地略过了木兰在战场上具体的功绩,只是简述了一下行军的艰辛与枯燥,用以道出花木兰所经受的痛苦,进而与后面的受赏而后又却之回乡形成对比,赞颂花木兰的孝顺之心。而所有前面的铺垫,最终只为衬托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令人惊奇的结果。
所以,《木兰辞》中对花木兰的这些描述,显然经过了许多艺术处理。但即便如此,花木兰在历史中也应当确有其人。就像男女相亲之时,总会夸大一些自己的优点好撑起自己的面子,虽然确实存在夸大的嫌疑,但并不表示“相亲”的这个人不存在。
而《木兰辞》所述,花木兰最后拒绝了皇上的奖赏,只求回到家乡陪伴父母。这是大家都熟知的结局。而在《商丘县志·列女》中,也有这么一个“木兰”,叫做魏木兰,因为父亲患病,弟妹又都年幼,魏木兰不得不替父从军。
魏木兰擅长马术,精通武艺,在战场上杀敌无数,连战连捷,立下了赫赫战功。凯旋后受到皇帝嘉奖,魏木兰却推辞不受,只求能够回到家里看望父母。皇帝准许了她的请求,放她回家去了。
看到这里,此县志中记载的魏木兰的生平,简直跟《木兰辞》中描述得一模一样。但魏木兰与花木兰后来的结局却大相径庭。魏木兰回家之后,还了自己的女儿身,同行的人都大为震惊,原来在战场上表现如此勇猛的战士,居然是一位如此美丽的女子。
于是他们回头禀告皇帝。皇帝知道后,将帷幕来召了回来,见到魏木兰真容后,当即想要将魏木兰纳为妃子。但魏木兰却不愿被囚禁于深宫大院之中,但皇命不可违,结果她最后含恨自尽。皇上对魏木兰这份傲骨所震惊,便厚葬了她,并封她为将军。
如果魏木兰就是花木兰的原型的话,与故事里花木兰最后回到家中陪伴父母安度余生的结局相比,真实的魏木兰作为一位巾帼英雄,这个结局实在是令人太过遗憾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